【香港十大名穴】 鄧氏祖墳 【金鐘覆火】
風水名穴

【香港十大名穴】 鄧氏祖墳 【金鐘覆火】

要 數到元朗鄧氏第二個重要的祖墳,就莫過於是這個位於我村後的【金鐘覆火】了。【金鐘覆火】的主人翁是第二世祖鄧冠,後因遷居入粵,故後追改為鄧粵冠。前文都提到,點此穴應該是由第四世祖鄧符協無疑,不過坊間就是有很多傳言說法,就是希望穴位的來歷變得更神秘。

 

 

 

另一個說法是指【賴布衣】於很久以前,也曾經來過香港住過一段時間,他到過大嶼山,還批過大嶼山的風水是【大象拖細象,代代出和尚】,果然,1000年後大嶼山的確是出名佛家勝地。據我一些父老所講,當時賴布衣就留下一段地讖【本地有個鐘,鐘內有堆火,誰人葬得著,代代食果】,結果當年鄧符協就靠這段地讖,就於員朗(現叫元朗)峰向山貝方向點出【金鐘覆火】穴。穴位真正的來由,我們當然不可以作一個決定,不過以【金鐘覆火】的名氣,的確是實是不華。

穴位的位置坐落於我村山後的元朗峰,經黃屋村旁沿路上山便是了,不難找。山邊村的後山有很多墳墓,有姓黃、姓蔡、我祖先姓駱,也有姓鄧的,除了幾個明清古墳之外,要數【金鐘覆火】的年代最久遠。圖中相片看到的【金鐘覆火】,是我於2011年初拍攝的,此墓已經由2010年鄧氏出資重修了,現在大家看到的墓相美輪美奐,不過坐向分金就不能改,是祖先訂下了規條。

【金鐘覆火】的名稱解釋都有幾個說法,最多人認為的就是穴星後面的元朗峰,看下去就好像一個金鐘一樣圓渾,而山上亦有很多少尖角形的碎石,另外明堂前方就正正對著那屬火形山的蚝殼山,所以喝名為【金鐘覆火】。而墳墓的位置就在金鐘的鈴鐺的位置,故又俗稱【金鐘福地】。因為穴位附近的火形碎石比較多,又面向火形山,據聞鄧符協葬父的當日,就用了九個盛滿水的水缸封好,圍住穴位而葬,以能收水制火,達水火既濟的效果。

【金鐘覆火】面對少祖山蚝殼山,亦面向由遠處發脈而至的太祖山大帽山,所以是屬於【回龍顧祖】的大格局,主發富發貴的。

 

碑文內容
公諱冠,追號粵冠,迺始祖承務郎長子,宋初擢貢元,配安人詹氏,生一子旭,嫡孫符,登崇寧進士,官陽春令,精通堪輿,奉公與安人合葬土名元朗山,術家呼為金鐘福地形,盡山水之勝。自宋迄明五百餘年,墓貌常新,有隆弗替。因錦田房夢麟等,各將父母陪葬公墓左右二穴,以致公無專墳,碑石不立,今將修祠剩銀,置蠲附墓祀產,因搜麟等所刊公墓碑內稱,麟等快覩公塋圌厚公祀,愿出田陪葬,永克祭產,有稽批示,現存孫秩家收執。壯等於祠祭之日,台族擇吉重修立石,以妥先靈,以昌厥後。庫熙十一年歲次壬辰十二月十七日丙寅五大房子孫重修立石。

元朗山的來龍都源自大帽山,山龍由中至西、西至北奔至洪水橋以及大欖群脈山再散向各方金星。此穴的山脈經掌小牛山,再結出一火形尖山【蚝殼山】。而【元朗峰】就是由【蚝殼山】起脈,過黃屋村而聳起華蓋結穴的。

大局以雞公嶺、大刀屻和大帽山為朝山,有如侍從端立,將大局關鎖起來。
堂局有一水自左倒右,此乃錦田河,如今水流大不如前,已變荒川野河,以三元地理納氣計算,此穴是收黃氣的。至於靠山,圓頂金星的金鐘隱約可見。此局龍虎砂手比較弱,未見包圍抱緊有力,不過外砂雞公嶺以及蚝殼山於外圍左右護鎖,所以落穴亦見恰到好處。

【金鐘覆火】於後年,亦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明朝間,錦田鄧夢麟等人將父母葬此左右一共兩個墳穴,以致二世祖鄧粵冠公之墓被佔,連碑石亦無。及至康熙五十一年,鄧氏五大房子孫發起用修祠餘銀重修鄧粵冠公之墓,並於祀祭之日,合族擇吉重修,立石碑以安先靈,以昌厥後。

另外於196x年新界理民府曾去信錦田、橫台山及屏山鄧氏家族,要求【金鐘覆火】遷走以作建儲水池用,最後當然受到激烈反對而不了了知~


碑上的官帽,以顯貴氣威嚴。


碑上的文子經歷數百年的風雨已很難閱讀了,不過碑外型還是完整無缺,由此可見,碑的物料是非常重要,永垂不朽。

 1,225 Posts 0 Comments 196943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