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昌北蛟橋鎮瀛上村“生熊死黃”的習俗傳統源自明代,但至於原因村民說法不一。而村民並不覺稀奇!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瀛上村,他們普遍對“生熊死黃”很熟悉,“這裏姓熊的人生前姓熊,但是過世之後在墓碑上的姓就變成黃了,好早之前就從祖上傳了下來,沒什麼稀奇的。”
據瀛上村一位76歲的老人熊祺芬介紹,他原來居住在外地的大哥過世後,選擇落葉歸根,最後將墳墓留在老家,雖然在外打拼多年,但最終還是尊重上輩人傳下來的習俗,墓碑上改為姓黃。“我們家族的人都很尊重祖上傳承下來的這種傳統,世世代代傳下來沒有任何異議。”。
自明代傳承至今原因村民說法不一
至於瀛上村“生熊死黃”的傳統從何時流傳下來,原因又是什麼,村民們說法不一。熊祺芬向大江網記者介紹,明朝洪武年間,原南昌安義縣羅田黃家有一黃姓人士入贅南昌蛟橋鎮瀛上村,並改姓隨妻子姓熊,其岳母承諾,若是他們的後代中有人中了狀元便可以改回黃姓,同時還同意在他死後,墓碑上改回黃姓。而後,雖然他們的後代多有成就非凡者,但是“生熊死黃”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而老家是瀛上村的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唸館館長熊河水卻提供了另外一種說法。熊河水介紹,瀛上村“生熊死黃”的傳統源自明末清初,當時從武漢遷至南昌安義的黃氏家族中一個黃姓外甥過繼給了南昌瀛上村熊姓舅舅,此後就跟隨舅舅姓熊。“但是中國人都有一種生不改名死不改姓的傳統,所以這位熊姓外甥死後就改回了原來的黃姓,其後代也一直延續這個傳統。”
生前死後姓氏不同習俗南昌獨瀛上村一地
對於這種奇特的姓氏傳統,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館長梅聯華介紹,南昌市有“生前姓氏和死後姓氏不同”習俗的地方衹有瀛上村這個地方,但是類似瀛上村有這樣奇特姓氏傳統的地方不衹一個。“南昌縣廣福鎮板湖永木黎村就是一個類似的例子,永木黎村原名是 守墓李家。”
梅聯華介紹,永木黎村很長時間被稱為“守墓李家”,然而後代認為祖先原為守護李王(唐玄宗之子)墓才在這裏繁衍定居,加上當時形式緊迫,怕為此遭到株連而被朝廷暗殺,所以分別去“守”、“李”的諧音“永”、“黎”,將“守墓李家”改為“永墓黎家”,到了清代,黎氏家族沒落,族人認為是“墓”字不吉所致,所以又取“墓”字諧音“木”代之,改為“永木黎村”一直沿用至今